找到相关内容111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切勿被贪欲的绳结系缚捆绑

    具有强烈的执著,因此甚至在遗体被焚化前,就投生为一条毒蛇。这条毒蛇一出生,就盘蜷在托钵内,对所有接近的人发出威吓的嘶嘶声。这件事传到佛陀耳中。佛陀说明了那条蛇的来由。然后,佛陀用真言规劝毒蛇弃绝恶念。...

    帕当巴桑杰

    财富|理财|金钱|戒贪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5355830954.html
  • 宣化上人:一念无明,即堕轮回

    现前一念心所造成的。 你起一个善念,吉祥善神便来护持你。起一个恶念,凶神恶鬼就跟着你。古人云: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,可以说:“一念差成千古恨”。善恶只在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轮回|无明|宣化上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1/10441732226.html
  • 净空老法师对净宗同修的讲话

    之外,什么念头都没有。那个人好,阿弥陀佛,那个人坏,阿弥陀佛,与我不相干,我要批评人干什么!我们中国古老的谚语说“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”。他要不是是非人,他不会说是非,他心里头没有恶念,他不会有恶语批评别人,为什么?他心里没有恶念。由此可知,批评人的人就是过失。佛不批评人,菩萨不批评人,这是真的,我们要懂得。人有没有过失?没有,真的没有过失,所有过失都是发生在我自己,与别人毫不相干。你能把《...

    净空老法师主讲

    |净宗|教育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4331434508.html
  • 悭贪的苦果——证严法师讲

    他就是你已故的父亲。七年前,他带着悭贪不舍的恶念往生,所以投胎到贫困之家,受此苦报。而你竟然不肯施舍,还叫人打他,想想看,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很不孝呢?”   富翁之子看到佛陀庄严的相貌,思考佛陀所讲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戒贪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22401235901.html
  • 心净·心安·心平[标题为编者所加。]

    就能永断诸恶,善法圆满。其结果确是国土清净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,证明佛经所说,一切法皆具法性之事实真相。水有见闻觉知,善心向水,结晶美善。恶念向之,结晶丑陋。由是可知,身心...

    净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4039407.html
  • 水结晶的启示一境随心转

    表面积有70%被水覆盖,这些水接收到我们人类给予他们的善念还是恶念的讯息呢?人的身体和地球生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?  人类如果希望世界更美好,也许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物质金钱,而是多发出“良善”的讯息,...

    苗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4940960.html
  • 戒的精神与意义

    佛法则更进一步,由戒相回归到戒体,所谓“戒体”,就是本具不生不灭的这念心,大乘佛法直接在起心动念处修,要我们这念心不起恶念、不住两边,时时觉察、觉照,这才是最微细、最高的持戒。因为身、口的造作都是从心...

    见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5544377.html
  • 无的修行

    世间上的人总是在“有”上求,有车、有子、有钱、有名等,其实“有”还是有限、有量、有穷、有尽。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“无”上去思考,你“无”欲则能刚强,你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”,就能“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”。“无”不是没有,“无”是无限、无量、无穷、无尽。那么,我们怎样有一个“无”的生活呢?有四个修行方法:  第一、诸恶无染:“染”有渐进的力量,不容易使人察觉,因此,对于一切的恶习、恶念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044442.html
  • 观行的积极力量

    生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:  一、知因识果除恶念  俗语说:“种什么因,得什么果。”当我们了解这世界是由众生共同的心念与行为所感召的结果,我们就会谨言慎行,不再怨天尤人。再者,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后,能使...

    见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1344558.html
  • 正见

    此外,也可以不断地供养沙弥和比丘们的所需,这是藉由供养物质资粮的方式以示敬意。 另外,藉由修行的方式以示敬意是指,放下一切恶行及放下一切心里之恶念,这才是表示敬重修行的正确方法,然后,主动地引领他人...

    阿 姜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3344923.html